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pg电子模拟器美兰区12月19日媒体新闻报道“阿峰辛苦了,一切不顺都会过去,你是最棒的,一定要加油哦。”13日晚,家住白龙北路的陈峰安顿好瘫痪在床的父亲和生病的母亲后,早已疲惫不堪。他打开微信,在一个名为“海甸阳光青年群”的微信群里,看着“玲姐”的留言,眼角湿润起来。
一个让曾经放浪不羁的帮教对象甘心唤作“妈妈”的人,一个为给戒毒进步青年争取权益“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一个为海口戒毒帮教工作创新出累累经验的人……见到海甸街道禁毒办副主任符良玲之前,记者曾想过多次“‘玲姐’是个怎样的人”。其实,符良玲仅仅是个善良热心、坚强执着却泼辣敢拼的女人,是个六年如一日为帮教对象回归社会而奔波的党员。
“阿翔你来啦?怎么不多穿点?你的手这么冰!”12月14日下午,戒毒康复人员阿翔的电动车刚在海甸街道办门前停下,符良玲便迎了出去,自然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送完女儿上学,35岁的阿翔有一下午的空闲时间,想到玲姐最近忙到吃饭都不能准时,他就赶来看看能帮上些什么。
阿翔20多岁时,因好奇吸上了毒品,从此不能自拔。“每天想的就是搞钱买‘东西’,为了缓解毒瘾什么都敢做。”阿翔说,吸毒后,他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直到被警方抓获,送去强制戒毒。
从戒毒所出来的时候,他心情沉重,未来是一片灰暗。“大家都像防贼一样防着你,没人再相信你,没有朋友。”那时候,阿翔已30岁,没有一技之长,家里一贫如洗,带着吸过毒的污点,他对人生根本没有一点念想。在家待了2个月后,玲姐带着社区戒毒专管员找到了他。
“当时玲姐来劝我到社区康复,我不信,让她滚,理都不理她。”阿翔回忆,不管怎么粗暴地拒绝,甚至作势要拿凳子砸过去,符良玲都和颜悦色地对他劝说引导。一次说不通就再次去,反反复复十几二十次,玲姐用执着的真情慢慢敲开了他紧锁的心门。
找工作连续碰壁,阿翔心灰意冷,玲姐积极帮他联络,来来往往奔波于各个部门开证明、办手续,终于为他争取到一个小区保安的职位。阿翔谈女朋友了,但对方心有顾虑,玲姐便做起红娘,教他怎样和姑娘坦诚相处。结婚后夫妻偶有争吵,玲姐又当上“知心姐姐”,在两夫妻中耐心调解,告诉他怎样疼爱妻子……“她像妈妈一样,什么事都为我们操心,真心实意地关心我们这样的人。”和阿翔一样,说起和符良玲相识、相处的往事,已是饭店老板的刘毅忍不住几次红了眼眶。
他们是一群“透明”的人,回归社会的路途崎岖不平,也习惯了封闭自己对抗外界,甚至不惜攻击他人,但符良玲这个瘦削干练却温和坚毅的社区女干部,却带着母亲一样的温暖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融化了他们冰冷的心。
“她每天都上网了解核对信息,走访帮教对象,制作档案,帮他们申请低保,协调安排就业,日程满满的。”社区禁毒专员刘耀经告诉记者,海甸街道48名戒毒康复人员的情况,不仅详细记录在帮教档案中,更记在符良玲脑子里。何时上门,何时尿检,哪个帮教对象近期有什么情绪波动,反映过什么困难,她都如数家珍。在她的带领下,辖区帮教对象列管率、帮教率达双百分的成绩。
“我想娶个老婆,有个自己的家”、“我希望能申请到廉租房,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希望能找份工作”、“祝玲姐身体健康”……在符良玲办公室旁的谈心小屋墙上,画着两棵树,一棵是心愿树,一棵是祝福树,树上贴满了心形的小纸片,每一张都承载着帮教对象和帮教人员的一个愿望。
“这是我们参加社区‘双创’活动时拍的”、“这一张是群里的成员过生日的照片”、“你看,玲姐抱的是我们其中一个成员的儿子,满月时照的”……指着墙上一张张“幸福瞬间”,帮教对象陈峰脸上绽出了笑容。
这样的笑容是符良玲坚守在戒毒帮教岗位上最大的动力。6年来,为帮助戒毒康复人员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成功回归社会,符良玲一直在争取。
老李是新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3年前被列入帮教对象。他妻子因病没有固定工作,母亲年老体弱,女儿正在上学,一家4口人的生活仅靠老李一人的收入艰难维持。了解到这种情况,符良玲为他量身定制了“慰问+帮扶”的个性化帮教方案,每逢重大节假日,符良玲都到老李家进行慰问回访,并多方奔走,为他妻子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为他家申请了特别困难家庭低保,提供永久性保障,使这个家庭能够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
帮教对象黄亮被人刺伤住院,对方企图推脱责任。符良玲得知后,为避免双方今后产生无休止的纷争和伤害,她教导阿亮采用法律手段维权。符良玲多方搜集证明材料,带着厚厚的病历为阿亮做了伤情鉴定,坚决要求对方负民事责任。在她的支持下,最终为阿亮争取到5.5万元的赔偿,使其得到了及时救治。
35岁的陈峰是家里独子,但父母常年病痛缠身,需要有人贴身照顾。为此,陈峰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在照顾父母的空闲时间,跑电动车拉客维持家庭开销,拮据的生活和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他一度对外界非常抵触。“阿峰是个大孝子,但生活对他来说太难了。”符良玲看在眼里,常常去阿峰家中看望。当得知阿峰父亲病重,却因没钱支付医疗费被停药时,每月工资才2000出头的符良玲掏出身上全部的500元钱硬塞给了阿峰。她主动给阿峰家申请困难补助,2016年元旦前最冷的那些天,连续半个月顶风冒雨奔波十几趟。“太难了,那时我都想放弃了,就算办不了,我们全家也一样感激玲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阿峰眼里泛起泪光。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股子“轴”劲,符良玲竭尽全力地为戒毒康复人员铺就着一条“回家路”。在符良玲和同事的努力下,2014年海甸街道新安社区被省禁毒委授予“全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单位”,2016年海甸街道禁毒办被推选为“海南十佳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单位。符良玲也被评为2015年海口市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今年7月被美兰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如今,与符良玲一起工作过的年轻人已经换了几波,而符良玲仍然争分夺秒地奔波在社区禁毒岗位上,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她,期望能通过努力,推进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社会收容体制建设,让“渴望进步的青年”有知错改错的余地和自食其力的机会,自己也不辜负胸前那枚熠熠生辉的党徽。
2013年,符良玲创办了“老爸茶聊天室”,利用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主动邀请戒毒帮教对象到“老爸茶店”喝茶聊天,在轻松的氛围中,消除了帮教对象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每年元旦前,符良玲都组织一次帮教队伍与帮教对象及家属的聚餐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戒毒体会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社会对于戒毒康复人员的宽容度仍然有限,如果不能回归正常生活,到处遭遇歧视,他们复吸的概率非常大。”为了不让戒毒人员走回头路,她根据戒毒人员的工作性质调整帮教时间地点。有的帮教对象不愿到社区尿检,她欣然将尿检地点移到对方家中进行;通过发动帮教对象的家人和朋友圈对其进行制约;投其所好地对帮教对象进行教导。
这种因人而异的戒毒帮教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15年辖区26名戒毒帮教人员改好率达到100%。当年,符良玲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创建了“进步青年微信群”,这一做法改变了以往跟踪帮教的模式,让人更容易接受,到目前为止,先后有43名戒毒康复人员加入群里,每天通过微信互动的方式,了解党和政府在禁毒方面的政策法律,反映自己生活的点滴。
“做帮教工作要见实效,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暖其心’、‘安其身’、‘育其人’。”坚守社区禁毒岗位6年,符良玲表示,自己最大的感触是,社区干部应用真心去换取帮教对象的决心和信心,用行动来传递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才能真正帮助他们修正人生坐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健康地重返社会。
今年11月初,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动员大会在海口召开,省委罗保铭在会上批示:毒品不禁,民不安生,祸害无穷。全省各市县、省直各部门,要拿出党性和良心,拿出血性和担当,依法履职尽责。“毒品对社会的危害太大了,有多少禁毒一线的人付出的是生命,而我们干累了躺会儿,还能再站起来。”作为基层禁毒干部,符良玲认真学习了罗保铭的指示。她说,自己平日点点滴滴的工作,直接关系着禁毒大局的成败。她努力思考并尝试着如何打开社区禁毒工作的新局面,为帮扶对象回归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
“其实我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采访期间,符良玲多次重复着这句话。在她看来,“在其位,谋其事”是天经地义,她只是用诚挚的心爱着每一个想要努力生活的进步青年,她并不知道能争取多少,但她知道,无论何时,她都会像妈妈一样,用真诚的爱心,去急他们所急,乐他们所乐。 (文中帮教对象均为化名)
2011年8月,美兰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同年11月,该区第五届会第45次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5年来,海口市美兰区全面贯彻实施“六五规划”及其“决议”,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美兰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区创新实施了“三心合一”信访维稳模式,确保矛盾化解在基层。该模式得到了中央信访督导组、中央维稳办、国家信访局和省市综治委的充分肯定,列入了《2014-2017年深化平安海口建设规划纲要》重要内容。美兰区法院的“医疗纠纷法庭”、“庭审直播”等工作彰显了司法的公平正义。美兰区司法局在全省率先成立“驻区法院诉前调解室”,推行了“诉前调解对接机制”,并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推广。“六五”期间,该区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100多宗,接待来电来访咨询17480人次,各类矛盾纠纷成功调解率达95%以上pg电子。此外,海韵小区(三无小区)调委会、演丰镇山尾村旅游纠纷调委会、塔光社区“五个一”警务室模式等经验也走在海口市乃至海南省的前列。2013年,建成全省首个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广场;2014年,该区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荣誉称号;2015年,该区成为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开启新局面,不断完善“大普法”工作格局。2011年,美兰区上下形成普治合力,构建了“大普法”工作格局。在13个司法所建立了法制辅导站,在4个镇58个村(居)委会配备法律顾问。此外,基层普法联络员、政法干警普法宣讲队、兼职法制副校长等队伍相继成立或完善,普法工作网络日趋健全,有力地推进美兰各项事业的发展。区会、区依法治区办每年对各镇街和部分区直单位普治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听取相关工作报告,完善的监督机制有效提升了普治工作水平。
迎合新需求,扎实推进重点人群的普法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农民和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工作,一直是“六五”普法工作重点,以“美兰普法行”pg电子、政法综治宣传月、“12·4”普法宣传日等节点为平台,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此外,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依法经营理念,畅通外来流动人员学法、维权渠道方面,该区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开辟农民工维权“无障碍通道”,对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案件减免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切实为农民工维权。
创新思路,以文化引领让普法形式更丰富。以法治文化为引领,不仅丰富了普法形式,而且让普法工作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五年来,主流媒体共播发美兰区“六五”普法的新闻稿件达260多篇次,特别是在《法制时报》上率先开辟的“美兰法治”专栏,更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法治宣传阵地。“美兰法治宣讲队”,采取歌舞与“以案释法”等形式在学校、社区、农村开展宣传;普治办与大致坡镇“南强”琼剧团合作编排的普法独幕剧《法所不容》,批判了家庭暴力,在农村地区演出近100场,深受百姓欢迎。2013年,在振兴南路依托美舍河带状公园,建成全省首个以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广场,经改造、升级,至今形成了“一石、一路、一柱、一池、一区、一园、两亭、两栏”共10个展示“法治”和“廉政”内容的景观小品,是辖区群众休闲、学法的好去处。
抓住新机遇,普治并举提升城市法治文明,扎实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区创建活动,坚持把“法治区”创建纳入党政综合考核的范畴,在全区范围形成了“统一领导、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民生保障,该区政府服务中心健全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的行政服务中心体系,被评为海口市政务服务先进单位、全国政务服务示范窗口;强化各类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确保行政主体合法、持证上岗,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案卷评查制度;“六五”普法期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参保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0%,劳动保障投诉案件和劳动争议案件期内结案率分别达90%和95%以上,社会劳资关系和谐,落实民生有保障。不断深入拓展“双创”法律服务的工作,以“四种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全区司法行政的职能优势,在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法律服务中更好地满足“双创”工作中的法律服务需求,让法治真正发挥它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惠及百姓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海口市美兰区“七五”普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发展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法治美兰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法治美兰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为“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七五”普法主要目标是: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群众法治观念和全体党员党章党规意识明显增强,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七五”普法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宣传习总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使全社会了解和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把宪法学习宣传摆在首要位置,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宪法意识。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法治宣传的基本任务,在传播法律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宣传党章,大力宣传各项党内法规。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文化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区、法治示范村等法治创建活动。围绕“双创”工作要求,大力开展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双创”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全区“双创”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进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目标任务,“七五”普法期间,美兰区将坚持以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以重点对象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带动全民信法;坚持推动公共法治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全社会尊法信法的人文环境;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坚持普法宣传理念创新,努力增强普法工作的活力和吸引力;坚持以“双创”工作精神为引领,大力开展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和“双创”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该区将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区委、区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健全完善普法组织机构,以“党委领导、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建立各部门各行业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建立普法联动机制,进一步形成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真正使普法工作“实”起来。“法律六进”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切实落实法定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使普法工作“活”起来;各级普法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将根据实际需要,整合社会资源,突出抓好专(兼)职法治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普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法治宣传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为做好“七五”普法工作,海口市美兰区各镇街、各部门将进一步结合“七五”普法规划,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普法规划和措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普法工作责任,不断提高全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幸福美丽美兰的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本报讯 潘琳是一个网格员,她自2014年1月1日转岗为美兰区博爱街道龙文坊社区网格员以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巡查自己所负责的网格,查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有没有经过登记的流动人员出入,查看辖区背街小巷的卫生状况,地面是否干净,垃圾是否日产日清,查看沿街铺面是否把“门前三包”落实到位。
潘琳服务的网格因为是老城区,辖区内的独居老人较多。“有一次龙文坊的何阿婆用家中煤气炉煮饭,还没关上火阿婆就出去买菜了,火把锅烧干后冒出浓烟,当时我和社区治保主任正好巡查经过附近,听到有居民呼叫,我们马上采取相关措施扑灭明火浓烟,安抚老人。”潘琳说,现在她每天都要在网格内巡查,与居民交谈。
对于这些,居民们看在眼里,居民们从“不知道潘琳是谁”到现在“离了潘琳不行”,大家都说现在有了困难知道找谁解决了,有困难知道向谁反映了。
本报讯 现年60岁的周鸿是海口市美兰区演丰中学的英语一级教师,执教39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2005年5月,演丰中学开展党员义工活动,学校党支部要求每一位党员教师要与一位问题学生或贫困学生结对子,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帮助。周鸿结对帮扶的学生是小王,她是后进生,学习基础较差,曾自暴自弃。经过周鸿的耐心教育,小王打消了弃学的念头。周鸿及时给小王送去学习辅导书和资料、字典等,并给她一些生活费,鼓励她好好学习,使她在心灵上感受到温暖的爱,对学习充满信心。2007年中考,小王如愿考上一所旅游学校并就读旅游英语专业。
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学校紧缺语文教师的情况下,周鸿接受学校的工作安排,不顾个人得失,勇挑重担,承担九年级176班跨学科——语文和英语的教学工作任务。由于长时间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和心理压力,周鸿积劳成疾,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经常到医院抓药。为了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多改一本作业,周鸿常常错过了熬药的时间,但从来没有说过半句怨言。
周鸿就是这样一个人,执教39年来,他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顾个人得失,默默无闻地耕耘,无私地奉献,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
本报讯 今年51岁的刘达友是一名环卫工人,他从2002年加入海口美兰环卫大队,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了14个春秋。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拾金不昧……刘达友用闪光的心灵、辛勤的汗水,为市民创造出洁净、舒适的城市环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2015年,刘达友荣获“海口好人”称号。
每天早晨,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时,刘达友和同事便穿上环卫工的,手中拿着大扫帚开始穿梭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忙碌在一个个垃圾箱旁,有时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直到把道路清扫干净。刘达友每天5点准时到岗,特殊天气时4点就已经到岗,勤勤恳恳地呵护着自己管辖路段的环境卫生,经由他清理的路段,干净整洁,从来不存在卫生死角。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来袭,整个海口一片狼藉,生活垃圾、树木落叶堆满了整个市区及各主要交通干道。为了尽快恢复灾后的交通和市民的生活秩序,刘达友不顾自家也遭台风袭击凌乱不堪的情况,投身到城市环境卫生灾后清理中,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帮助市民清理房前屋后的树枝、垃圾,没有半句怨言,甚至病了也没有请假,直到灾后城市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在环卫岗位上,刘达友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每当同事需要帮助,他都会施以援手,和同事相处得十分和睦。有一次,已经是晚上11点多,刘达友正准备入睡,突然接到同事电话说作业车坏了,需要帮忙。刘达友二话不说换上衣服,立即出门帮同事修好作业车,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一点了。
刘达友心眼好、实在,从事环卫工作十几年来,他曾多次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每次他都想尽办法将所捡物品归还失主。
2015年6月21日早晨,刘达友在海达路清扫街道时,意外发现马路边有一个男士钱包,内有260多元现金以及身份证、等物品,但是没有失主的任何联系方式。刘达友忙着工作,就委托中队长赶紧把钱包送到环卫大队,再由大队告知相关部门查找失主。经过多方努力,钱包终于物归原主。
南国都市报12月16日讯(记者 蒙健)近日,海口美兰区文明东食药监所联合美兰区食药监局快检组,对东门市场海干、水发水产品进行监督抽检。此次监督抽样快检,共对东门市场46个海干产品摊位178个样品,6个水发产品摊位28个水发水产品样品进行抽样快检。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食品安全水平,切实解决和消除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今年以来,海口市美兰区食药监局通过强化监管、严厉查处等措施,组织开展了全区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通过对农村食品进行抽检,从而获得线索来源。对涉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海南粉、凉粉等作坊,分别给予2万元重罚。据统计,共抽检农村食品485批次,对不合格的5批次进行立案查处,共罚款8万元,有效净化了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环境。□南国都市报记者 蒙健
今年5月31日,美兰区食药监局执法人员在美兰区灵山镇新市村的一海南粉加工作坊内,对该作坊生产的海南粉取样抽检。经省食检中心检测,该作坊生产的海南粉样品铝项目不符合GB/T 23374-2009标准要求,铝项目检验结果为129mg/kg,根据标准要求应不得添加,检验结论为不合格。
6月28日,美兰区食药监局执法人员根据检验结果,对该作坊进行突击检查,现场没有发现明矾。据该作坊老板周×雄介绍,他自2003年开始生产制作海南粉,每天生产300斤,平时只有他和妻子加工制作,作坊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加工生产许可证,所制作好的海南粉只是在村里面卖。
针对海南粉内存在铝超标的情况,周×雄称,执法人员所抽检的这一不合批次米粉是5月31日当天生产制作的,共生产了300斤,卖了540元。“制作的海南粉平时只是用大米和淀粉,平时没有添加别的东西。”周×雄称,5月31日当天,天气比较热,为了防止海南粉变味,他就在海南粉内放了点明矾,添加的量是随意的。他交代称,先前因害怕使用明矾被发现,因此他将剩余的明矾扔掉。
因周×雄小作坊涉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海南粉,美兰区食药监局依法对周×雄没收违法所得540元,罚款20000元,共计罚没款20540元。
今年5月,美兰区食药监局执法人员对一家名为“琼×凉皮加工店”销售的凉皮取样抽检。经省食检中心检测,该店内所生产的凉皮脱氢乙酸及其钠盐项目不符合GB2760-2014标准要求,检验结果为0.194g/kg,检验要求为不得检出。
经执法人员对该凉皮加工店调查,凉皮是由该店老板王×成在灵山镇儒教村的作坊内生产制作的。据王×成称,他与妻子自去年5月份才开始制作凉皮,每天产量在50斤左右,加工生产的凉皮主要卖到桂林洋市场,以2元/张的批发价销售。王×成承认,凉皮除了用面粉制作以外,他还在凉皮内添加了脱氢乙酸,主要是为了防腐防霉。添加脱氢乙酸的量是按照该食品添加剂包装上的使用说明,通常是按50斤面粉添加20克的脱氢乙酸的比例来使用。
执法人员调查了解到,王×成所生产的同抽检批次凉皮货值金额400元。因涉嫌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凉皮,美兰区食药监局依法对王×成没收违法所得400元,并处罚款20000元。
明矾是含铝的无色立方晶体。铝具有聚集性,一经吸收后会进入体内大部分器官,主要大量积聚于骨骼,对大脑和肾脏也有损害,此外,铝超标对儿童的影响更大,不仅影响儿童骨骼的生长,还会引起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受损导致智力发育障碍。铝亦可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和抑制胎儿的生长发育;铝还可通过与钙、磷的相互作用造成骨骼系统的损伤和变形,出现软骨病、骨质疏松等。
在食品生产中,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作为一种防腐剂,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抑菌能力强,在食品中过量的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会造成一定危害。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能迅速而完全地被组织吸收,进入后即分散于血浆和许多的器官中,有抑制体内多种氧化酶的作用。
海口网12月19日消息(记者 李晶晶)“阿峰辛苦了,一切不顺都会过去,你是最棒的,一定要加油哦。”13日晚,家住白龙北路的陈峰安顿好瘫痪在床的父亲和生病的母亲后,早已疲惫不堪。他打开微信,在一个名为“海甸阳光青年群”的微信群里,看着“玲姐”的留言,眼角湿润起来。
一个让曾经放浪不羁的帮教对象甘心唤作“妈妈”的人,一个为给戒毒进步青年争取权益“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一个为海口戒毒帮教工作创新出累累经验的人……见到海甸街道禁毒办副主任符良玲之前,记者曾想过多次“‘玲姐’是个怎样的人”。其实,符良玲仅仅是个善良热心、坚强执着却泼辣敢拼的女人,是个六年如一日为帮教对象回归社会而奔波的党员。
“阿翔你来啦?怎么不多穿点?你的手这么冰!”12月14日下午,戒毒康复人员阿翔的电动车刚在海甸街道办门前停下,符良玲便迎了出去,自然地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送完女儿上学,35岁的阿翔有一下午的空闲时间,想到玲姐最近忙到吃饭都不能准时,他就赶来看看能帮上些什么。
阿翔20多岁时,因好奇吸上了毒品,从此不能自拔。“每天想的就是搞钱买‘东西’,为了缓解毒瘾什么都敢做。”阿翔说,吸毒后,他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直到被警方抓获,送去强制戒毒。
从戒毒所出来的时候,他心情沉重,未来是一片灰暗。“大家都像防贼一样防着你,没人再相信你,没有朋友。”那时候,阿翔已30岁,没有一技之长,家里一贫如洗,带着吸过毒的污点,他对人生根本没有一点念想。在家待了2个月后,玲姐带着社区戒毒专管员找到了他。
“当时玲姐来劝我到社区康复,我不信,让她滚,理都不理她。”阿翔回忆,不管怎么粗暴地拒绝,甚至作势要拿凳子砸过去,符良玲都和颜悦色地对他劝说引导。一次说不通就再次去,反反复复十几二十次,玲姐用执着的真情慢慢敲开了他紧锁的心门。
找工作连续碰壁,阿翔心灰意冷,玲姐积极帮他联络,来来往往奔波于各个部门开证明、办手续,终于为他争取到一个小区保安的职位。阿翔谈女朋友了,但对方心有顾虑,玲姐便做起红娘,教他怎样和姑娘坦诚相处。结婚后夫妻偶有争吵,玲姐又当上“知心姐姐”,在两夫妻中耐心调解,告诉他怎样疼爱妻子……“她像妈妈一样,什么事都为我们操心,真心实意地关心我们这样的人。”和阿翔一样,说起和符良玲相识、相处的往事,已是饭店老板的刘毅忍不住几次红了眼眶。
他们是一群“透明”的人,回归社会的路途崎岖不平,也习惯了封闭自己对抗外界,甚至不惜攻击他人,但符良玲这个瘦削干练却温和坚毅的社区女干部,却带着母亲一样的温暖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融化了他们冰冷的心。
“她每天都上网了解核对信息,走访帮教对象,制作档案,帮他们申请低保,协调安排就业,日程满满的。”社区禁毒专员刘耀经告诉记者,海甸街道48名戒毒康复人员的情况,不仅详细记录在帮教档案中,更记在符良玲脑子里。何时上门,何时尿检,哪个帮教对象近期有什么情绪波动,反映过什么困难,她都如数家珍。在她的带领下,辖区帮教对象列管率、帮教率达双百分的成绩。
“我想娶个老婆,有个自己的家”、“我希望能申请到廉租房,让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希望能找份工作”、“祝玲姐身体健康”……在符良玲办公室旁的谈心小屋墙上,画着两棵树,一棵是心愿树,一棵是祝福树,树上贴满了心形的小纸片,每一张都承载着帮教对象和帮教人员的一个愿望。
“这是我们参加社区‘双创’活动时拍的”、“这一张是群里的成员过生日的照片”、“你看,玲姐抱的是我们其中一个成员的儿子,满月时照的”……指着墙上一张张“幸福瞬间”,帮教对象陈峰脸上绽出了笑容。
这样的笑容是符良玲坚守在戒毒帮教岗位上最大的动力。6年来,为帮助戒毒康复人员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成功回归社会,符良玲一直在争取。
老李是新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3年前被列入帮教对象。他妻子因病没有固定工作,母亲年老体弱,女儿正在上学,一家4口人的生活仅靠老李一人的收入艰难维持。了解到这种情况,符良玲为他量身定制了“慰问+帮扶”的个性化帮教方案,每逢重大节假日,符良玲都到老李家进行慰问回访,并多方奔走,为他妻子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为他家申请了特别困难家庭低保,提供永久性保障,使这个家庭能够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
帮教对象黄亮被人刺伤住院pg电子,对方企图推脱责任。符良玲得知后,为避免双方今后产生无休止的纷争和伤害,她教导阿亮采用法律手段维权。符良玲多方搜集证明材料,带着厚厚的病历为阿亮做了伤情鉴定,坚决要求对方负民事责任。在她的支持下,最终为阿亮争取到5.5万元的赔偿,使其得到了及时救治。
35岁的陈峰是家里独子,但父母常年病痛缠身,需要有人贴身照顾。为此,陈峰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在照顾父母的空闲时间,跑电动车拉客维持家庭开销,拮据的生活和长期的精神压力使他一度对外界非常抵触。“阿峰是个大孝子,但生活对他来说太难了。”符良玲看在眼里,常常去阿峰家中看望。当得知阿峰父亲病重,却因没钱支付医疗费被停药时,每月工资才2000出头的符良玲掏出身上全部的500元钱硬塞给了阿峰。她主动给阿峰家申请困难补助,2016年元旦前最冷的那些天,连续半个月顶风冒雨奔波十几趟。“太难了,那时我都想放弃了,就算办不了,我们全家也一样感激玲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阿峰眼里泛起泪光。
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股子“轴”劲,符良玲竭尽全力地为戒毒康复人员铺就着一条“回家路”。在符良玲和同事的努力下,2014年海甸街道新安社区被省禁毒委授予“全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示范单位”,2016年海甸街道禁毒办被推选为“海南十佳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候选单位。符良玲也被评为2015年海口市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今年7月被美兰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如今,与符良玲一起工作过的年轻人已经换了几波,而符良玲仍然争分夺秒地奔波在社区禁毒岗位上,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她,期望能通过努力,推进有利于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社会收容体制建设,让“渴望进步的青年”有知错改错的余地和自食其力的机会,自己也不辜负胸前那枚熠熠生辉的党徽。
2013年,符良玲创办了“老爸茶聊天室”,利用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主动邀请戒毒帮教对象到“老爸茶店”喝茶聊天,在轻松的氛围中,消除了帮教对象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距离。每年元旦前,符良玲都组织一次帮教队伍与帮教对象及家属的聚餐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戒毒体会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社会对于戒毒康复人员的宽容度仍然有限,如果不能回归正常生活,到处遭遇歧视,他们复吸的概率非常大。”为了不让戒毒人员走回头路,她根据戒毒人员的工作性质调整帮教时间地点。有的帮教对象不愿到社区尿检,她欣然将尿检地点移到对方家中进行;通过发动帮教对象的家人和朋友圈对其进行制约;投其所好地对帮教对象进行教导。
这种因人而异的戒毒帮教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15年辖区26名戒毒帮教人员改好率达到100%。当年,符良玲结合新的时代需求,创建了“进步青年微信群”,这一做法改变了以往跟踪帮教的模式,让人更容易接受,到目前为止,先后有43名戒毒康复人员加入群里,每天通过微信互动的方式,了解党和政府在禁毒方面的政策法律,反映自己生活的点滴。
“做帮教工作要见实效,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暖其心’、‘安其身’、‘育其人’。”坚守社区禁毒岗位6年,符良玲表示,自己最大的感触是,社区干部应用真心去换取帮教对象的决心和信心,用行动来传递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才能真正帮助他们修正人生坐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健康地重返社会。
今年11月初,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动员大会在海口召开,省委罗保铭在会上批示:毒品不禁,民不安生,祸害无穷。全省各市县、省直各部门,要拿出党性和良心,拿出血性和担当,依法履职尽责。“毒品对社会的危害太大了,有多少禁毒一线的人付出的是生命,而我们干累了躺会儿,还能再站起来。”作为基层禁毒干部,符良玲认真学习了罗保铭的指示。她说,自己平日点点滴滴的工作,直接关系着禁毒大局的成败。她努力思考并尝试着如何打开社区禁毒工作的新局面,为帮扶对象回归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
“其实我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值得宣传的。”采访期间,符良玲多次重复着这句话。在她看来,“在其位,谋其事”是天经地义,她只是用诚挚的心爱着每一个想要努力生活的进步青年,她并不知道能争取多少,但她知道,无论何时,她都会像妈妈一样,用真诚的爱心,去急他们所急,乐他们所乐。 (文中帮教对象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