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pg电子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破解“要粮还是要水”难题“我国水资源紧缺,西北内陆区农业过度开发导致了严峻的水短缺,华北农业熟制的变化导致了严重的地下水下降。”近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期谷水学术沙龙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康绍忠如是说。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如何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发展适水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成为破解农业用水短缺与粮食持续稳产高产矛盾的关键。
“我国用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1%人口的粮食问题,这是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贡献。在我国,每年占全国耕地面积约49%的灌区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约75%的粮食,以及占全国总量90%以上的经济作物。”康绍忠说。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在一些地区,由于农业过度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短缺,如西北内陆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相继告急,下游出现土地沙化、沙进人退、绿洲萎缩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康绍忠说,未来灌溉水增加的量非常有限,靠扩大农业用水总量规模增加粮食产能不可持续。
“找准农业适水发展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问题,通过科技进步与管理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在保障优质高产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量,是解决当前中国水危机并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康绍忠认为。
“近20年来,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95年的7.39亿亩扩大到了2018年的10.24亿亩,节水灌溉面积由1998年的2.28亿亩扩大到了2018年的5.42亿亩,翻了一番。”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黄介生表示。
“但是,我国的农业节水化,无论是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还是渠系水利用效率,同发达国家都有一定差距。”康绍忠说,农业节水技术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pg电子模拟器。比如,缺乏经济pg电子模拟器、可靠、耐用、适应性广的先进实用技术;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建设滞后等。
要破解这些瓶颈,在康绍忠看来,农业节水化要做好“四个转变”“四个完善”:由单一节水灌溉技术向与农艺技术相结合转变,由单一高效节水向节水节肥节药一体化转变,由单一节水高产向节水提质增效转变,由重视节水面积数量向重视工程质量和效益转变;完善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用水监测网络,完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完善节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李益农认为,现代灌区农业灌溉全过程的节水可以为打开农业节水化大门提供一把新钥匙。“我们以往是在单项节水技术方面有一些成果,但整体上是不足的,过去更多的是靠人力、凭经验,未来的发展要强调系统治理的思想,强调整体的作用,要靠科技、凭数据,提升服务管理能力。”李益农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黄修桥认为,农业节水化的核心科技支撑,首先是基于现代生物技术的节水抗旱品种选育;其次是基于生物学原理的作物需水过程与调控理论;除此以外还有基于现代信息学的智慧灌溉技术、适水农业理论与新技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节水生态型灌区理论与技术等。
康绍忠提出,应科学确定节水灌溉工程规模和空间布局,做到适水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建议把我国不同典型区的重点灌溉试验站纳入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研究站管理,构建国家农业节水化科研共享平台,为农业节水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和联合攻关,创建与农业节水化与适水发展相适应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制剂pg电子模拟器、新模式与新机制等。
“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除了节水,我们也应该考虑如何节肥、节药、节地、节能、节本、减排、增效,应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协同创新。”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杜太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