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pg电子模拟器(试玩游戏)官方网站世界部分地区重大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从巨大的地震灾害中得以恢复重建,对人类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日本的神户、中国的唐山、美国的旧金山等城市都遭到过大地震的破坏,但经过艰辛而漫长的重建之后,这些城市都恢复了生机。本文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以期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有所启迪。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地震后,民间组织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红十字会在受灾最严重的北岭地区设立了18个避难所,向灾民发放帐篷、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具。为避免灾民在余震中受到二次伤害,政府组织了大批专家,对未受损的建筑物进行可行性鉴定,并将10000多间危房予以封锁,以待拆除。
美国在灾民安置上也有失败的教训,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飓风过后,新奥尔良市等地方的救援工作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缺人手、缺物资、管理混乱、灾民转移不力,甚至在灾后一个月内仍统计不出准确的死亡人数。在重灾区新奥尔良,尸体横陈大街、暴力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受灾地区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
美国地震后政府提供的饮水安全措施如下:一些公共供水系统以及私人井水供应可能由于保护措施受损、水管破裂、水压降低受损,造成供水缺乏。低水压以及管线破裂会致使污染物进入饮用水中,所以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应当考虑沸煮饮用水。供水系统损坏或饮用水变质,应停止饮用,直到水质澄清而且经过细菌测试以后再饮用。在水质恢复前,应考虑饮用瓶装水或纯净水,待公共医疗机构进行水质测试或进行消毒处理。不使用自动房屋内自动造冰机制作的冰,也不能使用任何未经沸煮的水制成的冰。使用每加仑洁净自来水(每加仑=3.7853公升)放一勺家用漂白剂静置至少一分钟以后的水来给餐具和食物消毒。漂白剂能杀死一部分、但不能杀死水中全部的致病微生物。如果水是浑浊的,用一块干净的布过滤,或者在沸煮、消毒过以后静置,取澄清的部分。用带盖的容器存贮经消毒的洁净水。
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应及早建立,以发现疾病的爆发并监控当地重要的流行病。为应对疾病爆发,需要有能迅速进行化验采样、储存和运输样本的手段,以便进一步监测研究。比如,如果认为有霍乱爆发的危险,则应该准备进行霍乱相关化验的套件。在之前没有进行广泛接种的地区,大规模麻疹免疫和补充维生素A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在小于15岁人群中接种覆盖率低于90%的区域里,应该尽快进行大面积的麻疹疫苗接种。在恶性疟疾发病的地区,应该免费提供以青蒿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应该重点动员民众消除蚊子的孳生地并进行卫生教育,
(3)全面进行传染性疾病风险评估,可以帮助确定哪些疾病应该优先进入监控网,并为免疫接种和疾病媒介控制工作分出轻重缓急。
(4)及时交流各方面信息,与多部门分工协作,依法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和检疫措施,并及时向公众发布公共防范信息,以遏制传染病蔓延。
(5)依托一体化的应急指挥协调系统。在公共卫生方面,美国建立了一套卫生应急网络,纵向包括联邦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地区/州应急准备系统和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子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系统的协调中心,它是国家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一个部门。该中心管理着大量的应急储备物资,可以在发生灾害后12小时内运到灾害发生地。城市医疗应急系统是地方水平应对系统,通过地方的消防部门、灾害处理部门、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和其他“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之间的协作与互动,确保城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最初48小时内有效应对,从而使得城市在全国应急资源被动员起来之前能以自身力量控制危机事态。在保障方面,应急所需资源将尽可能在低一级政府筹措,如果其需要超过了实际能力,可逐级向上递交援助请求,卫生与人类服务部负责提供联邦层面的援助行动,以补充州和地方资源的不足。
洛杉矶在1971年地震(指1971年2月9日洛杉矶北6.5级地震)后,重修和加固了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在1994年地震发生后,洛杉矶的电力系统破坏较小,震时虽然暂时的停电范围达到北部一些州和墨西哥边境,但经安全检查和修复后,震中区3天即恢复供电。
洛杉矶存在较多砖石结构老屋,洛杉矶市政当局于1981年以法令形式规定房主加固(主要措施之一是用钢筋锁固山墙,加强整体性)。另外,在1989年7.1级地震后,洛杉矶对地震破坏的建筑物也进行了修复和加固,因此在1994年地震发生时,这些房屋虽大多遭受影响或破坏,但却未倒塌伤及更多生命。目前洛杉矶已建立了高标准的建筑物防震标准体系。
1994年的洛杉矶地震中,数条高速公路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通向洛杉矶市区及其他地区的11条主干道关闭,从而为救灾运输和灾后重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出于安全运输保障的考虑,美国在运输部设立灾害管理中心,具体执行实施交通应急预案,在地震等灾害后负责启用并运行灾害运输管理系统,负责运输系统重建,获取运输装备,跟踪救灾物资的动向,并指导救灾物资的调拨配置和运输供应。
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中,保险业理赔了大约125亿美元的损失,占经济损失总量的一半以上,美国的保险业因此几乎一蹶不振,并在1994年后停止或缩减了地震险的业务,这促成加州州议会于1996年成立了加州地震局。其名称虽类似政府机构,但实为地震保险商业机构,既直接销售地震险给普通消费者,也给保险企业提供再保险业务。在美国,防震抗震意识提高与规范标准的通用,已收到明显的减灾效果,80%的人知道用房屋加固、抗震方法来保护生命,近30%的人购买了减灾保险。
美国建设了纵横互通的国土安全信息网络(HSIN),并集成了地理空间信息等功能。另外美国国内正准备部署“战斗天星”灾难应对高空气球系统,该系统由一次性高空气球和超高频通信有效载荷组成,可在地震和其他灾难应对行动中建立应急通讯网络。
在1994年洛杉矶地震中,总共有11所医院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而无法使用,这使得这些医院非但不能为地震中受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反而需要把医院中的原有病人疏散到别的医院去,从而给附近承担震后医疗服务的医院增添了负担。鉴于此,加州立法机构在这次地震后通过一项立法,限期要求加州所有医院必须把重症病房和急诊室设置在具有抗震能力的建筑物内。
洛杉矶处于地震频发地区,城市建设者对洛杉矶市的防震规划非常重视,而且是城市地震小区划做得比较好的城市,但在1994年的地震中仍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说明其地震小区划工作还存在漏洞。主要是震中与生命线工程的位置关系还应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如1987年7.1级地震与1994年6.6级地震的震中距市中心的距离仅差约64.37公里,但损失却增长了5倍,这说明对地震的危害估计仍然不足。
另外,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应当与一定的城市建设规模相适应,当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大到和超出这一规模时,必须酌情做地震小区划或对上次地震小区划做适量修正。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很多城市的规划中都很重视城市公园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
极端的恐惧或孤独可以引发精神疾病甚至死亡,有效的心理干预在重大地震灾后救助中非常重要pg电子模拟器(试玩游戏)官方网站。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经历了1994年洛杉矶地震的儿童,在灾难过后的几个月内经常画一些消极形象,比如蛇、鲨鱼、枪等。即便在经过心理治疗之后,儿童依旧表现出希望继续获得支持的需要,有时还把他们的挫折指向心理医生。还有一些儿童,即便让他画不同内容的画,他也会连续画。
美国减轻地震灾害的法规,注重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增强其抗震能力;对有可能发震或发生蠕滑的断层限制供人居住的房屋建设;对各种紧急灾害采取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统一领导和救助的措施,保证各级政府在紧急事件中能进行快速反应和有效救灾。
在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后,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生命线基础设施抗震计划议案》;地震频发的加州在1972年颁布了《活断层法》,确定了一些存在地震危险性的“特别调查地带”,并划定了可建设区域;1974年美国颁布了《1974年灾害救济法》,这是一部关于各种灾害救济和援助的法律;1977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单独的地震法规,即《1977年地震灾害减轻法》,该法经过多次修订,其最新版本是1996年的《国家地震损失减轻计划修订案》,规定了完善的地震灾害减轻计划及其相应内容;1994年洛杉矶地震后,联邦政府出台了《地震安全行政令12941号》,制定了国家减灾战略;1999年,美国制定了针对城市救援行动的《美国联邦政府应急反应计划》;另外还有《联邦政府对灾害性地震的反应计划》(1987年通过)、《国家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法》(1990通过)、《联邦和联邦资助或管理的新建筑物的地震安全》(1990年通过)等地震救助相关法规,这些法规共同形成了美国较为完善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定机制上来看,美国设有直接向总统负责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负责联邦政府对地震等巨灾的预防、监测、响应、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涵盖了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建立了一个集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济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遇有地震等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人、财、物、信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等巨灾损失。
在地震发生时,日本已制定了“灾害救助法”。根据这一法律,日本政府配合地方公共团体的协助,将饮水、食品、衣物等救济物品紧急分发给灾民。在地震后的半年内,兵库县内1300多个避难所里30万灾民的一日三餐,几乎都由政府免费提供。
根据日本“灾害救助法”,灾民的房屋全部倒塌或已经无法居住,而且无法获得资金重建家园时,政府必须建造临时住宅给灾民使用。当时,阪神地区紧急建造了近4万户临时住宅,尽力使灾民得到妥善安置。具体做法通常有:在避难所迅速兴建临时厕所与简易沐浴设施;安排灾民入住避难所或未受损房屋等安全场所;向灾民提供充足的清洁饮用水与食物;避难所内备有充足的各种常用药品。日本的经验证明,食品与饮用水及时送抵灾区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稳定灾民情绪。在灾区难民营里建立起“儿童安全区”,为当地儿童提供游戏和学习的空间,同时建立失散亲人联络中心。在一个地震救助点,会在几个帐篷里面挖出长沟安置厕所,这样保证了大家敢吃敢喝,减少病菌的入侵。
大灾过后,对于灾民的安置一般分为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两个步骤。灾民临时安置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相对稳定的安置场所,各种物资的供给保障要充分,并且达到一定卫生条件。除了外部供给,受灾地区幸存者之间的相互扶持可以在灾民之间形成互相依靠的氛围,对维持临时安置点的秩序也至关重要。
长远来看,灾民安置可能会出现局部居住地的转移。按照规律来说,大部分灾民都会实行就近安置,并且遵守自愿原则。很多受灾地区居民并不愿意离开居住很久的地方,所以,除非该地区严重损坏,或存在持续性危险,或者是尚未的孤儿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领养,则一般会尊重居民守土重迁的意愿。
系统全面地评估疫情风险:受灾地区常见的地方病和流行病;灾区人群的生活状况,包括人口数量、规模、居住地点和聚居密度;洁净水的补给状况、卫生保健设备是否足够;灾区人群的基本营养状况和疫苗接种率;医疗保健和病例管理状况。
应慎重对待相关疾病:与水相关的传染病;与人群密集相关的疫病;媒介传染病;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其他疾病;灾难供给中断造成的疾病。
建应急公共厕所,建临时垃圾坑及污水坑,并定期喷洒杀虫剂和消毒剂。对废弃物进行简单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对地震引起的地质条件改变产生的面源污染物(主要指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泥石流、废弃的灾区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的水库等等)的排放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地震引起的灾区面源污染水平的变化,并提出具体的防治对策和方案。
震后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用水卫生基础设施受到破坏、给儿童接种疫苗等公共卫生服务中断、对蚊子和啮齿动物等病媒生物的常规控制中断等。加强疾病监控系统,强化公共卫生措施,即足以预防和控制易流行疾病的传播。
避免尸体接触到水源系统,以免传播肠道疾病。对幸存者实施的卫生措施和水质控制对控制霍乱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有关机构先后三次派遣不同的调查团奔赴地震灾区,调查团成员主要由日本各著名大学教授、国家研究机构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调查灾区的交通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的受损情况,并依据调查结果制定抢险方案和灾区重建方案。
日本对地震灾区紧急救援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紧急运输网,包括修复公路网、整合陆上运输工具以及航空运输能力。在公路网得以通畅后,实施交通管制,仅限紧急运输用的车辆通行,并设定来自各方的紧急运输路线,以确保救援物资能迅速运达灾区。同时,动员货运业者、铁路运输部门,进行紧急运输工作。此外,自卫队飞机、海上保安厅直升机等空中力量将受命飞到灾区担任紧急运输和救援任务。
日本对地震灾区紧急救援的第二步就是医疗救护、抢救伤员。具体做法包括:设置有医生、常驻的避难所救护中心,在未设置避难救护中心的避难所,建立巡回诊疗体制;派遣医生、等专业医务人员携带医疗器械和药品深入灾区现场,第一现场抢救伤者。
日本对地震灾区的紧急救援还包括防止余震的措施,具体做法有:为防止余震来袭造成二次受灾,迅速彻底检查并判断受灾建筑物之危险程度,同时确切划定危险区域,以防范余震使原先受灾建筑物倒塌、崩裂引起二次灾害;彻底检查公共设施,拟定紧急复原计划;防止工厂泄漏有害或危险物质,对存有有害物质的工厂除实施损害状况调查之外,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据调查发现,地震中90%的遇难者都是被不可抗震的住房夺去了生命,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的抗震功能应是防震的重点。
阪神地震后日本专家们提出了三种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路供权衡与选择:一是原址重建;二是迁址新建;三是两种混合。较为一致的选择是第三种。专家们认为,要依照该地区的自然特点,特别是要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之下审视灾后重建,有些受灾地区尚属于限制开发区。凡是地震带和山体滑坡地带,基本上被列为禁止开发区,否则还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成本与代价。专家们认为,灾后重建规划实质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科学规划。此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多项制度创新的具体建议,包括:捐款制度和捐款免税制度;志愿者或NGO参与救灾制度;地震孤儿领养制度;灾害损失评估制度;救灾援助计划;灾后经济援助计划;灾区居民福利计划;财产登记申报制度以及发行特殊重建债券等等。制定了当务之急的灾民住房、产业、公路、铁路、港湾等基础建设的重建计划“紧急复兴3年计划”。随后兵库县制定了“兵库不死鸟计划”,目标是用10年时间,不仅恢复到受灾前的状态,而且能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等各种社会问题。到2005年,也就是阪神大地震10周年之际,“兵库不死鸟计划”基本完成。
日本的灾后复兴、重建制度采取的是BBB政策(Building Back Better),即灾后建造的房子要比过去的好,这也体现在日本灾后的城市规划中。比如地震过后发现一些道路过于狭窄,那么灾后重建的时候,就要把路修得更宽;是否要多建一个花园供以后人们避难用,等等。
大地震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地摧毁了尤其是神户和大阪之间的城区。经过10年的努力,房屋、道路等硬件设施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但人们心灵的复原还远远没有完成。“孤独死”成了劫后余生者的最大问题。数据显示,大地震后的10年内,因孤独而死在临时住宅的人至少有560人。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大地震过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因此,心理重建也就是心理状态恢复的过程也更为艰巨而漫长。
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对灾民心理重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心理重建不是一个短期性的问题,要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机制;同时,一些重点人群,如妇女和儿童,对于她们的心理问题尤其要抓紧。
1880年日本颁布了最早的防灾法律《备荒储备法》。1947年,出台了《灾害救助法》,规定当国家遭遇自然灾害袭击时,地方公共团体、红十字会和其他团体在国民协助下进行应急救援,保护受灾者和维持社会秩序。为了有效进行灾害预防、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日本又以伊势湾台风灾害为契机,于1961年11月颁布实施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该法是针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包括大风暴、大暴雨、大暴雪、大洪水、高海潮、地震和海啸等制定的法律。它规定了日本各级政府平时设“灾害对策会议”,负责防灾计划。灾害一旦发生或预计将要发生时,各级政府都要设“灾害对策本部”。由于自然灾害往往受灾范围较大,所以各都道府县之间还设有“防灾会议的协议会”;市町村也有“防灾会议的协议会”,由指定的官员主持。在灾害特别大或特别紧急时,设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本部设在总理府。在该法中,上自首相,中经都道府县,下至市町村,各级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的职责都明确具体,甚至把灾害应急时某个岗位应派遣哪些人员也都明确了。《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的一部综合性、共同性的基本法律,它是日本各灾种单独立法的基础。
1971年颁布实施了《大都市震灾对策推进纲要》,随后在1978年颁布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中,对地震的预警、应对手段、相关部门责任等都有详细规定。它虽然是针对地震这一灾害,但同时也是属于整个社会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和1992年,日本中央防灾会议还分别制定了《南关东地区震灾应急对策活动纲要》和《南关东地区直下型地震对策大纲》。这是日本政府对南关东这个可能发生特大地震且人口稠密的地区专门制定的法规。
日本在1966年建立了地震保险体制并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律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依照该制度规定,日本的各保险公司共同成立了日本地震再保险株式会社,专门负责地震再保险业务。日本的地震保险法规条款非常细致,对保险的对象、赔付方法、赔付比例和保费费率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而费率之中,还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房屋结构甚至建筑年限而有不同。其保险对象的定义为:能获得赔偿的损害指直接遭受地震、火山、海啸以及由此引起的火灾、损坏、掩埋或流失等造成的房屋建筑及财产的损害。损害程度包括全部毁坏、半毁和一部分损坏。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是少有的一个由政府承担最后地震险赔付责任的国家。
2001年9.21地震发生后,在机关学校的体育场等提供帐篷收容有需要的灾民。对灾民的安置有两种方案:提供租金或提供临时住所。租金标准是每人每月3 000元,期限为12个月;提供临时住所就是提供组合屋、货柜屋或铁皮屋,一户以八坪为原则。灾区民众多以在空旷地区搭建帐蓬方式暂时栖身pg电子模拟器(试玩游戏)官方网站,居住环境拥挤,需妥善解决居民饮水与厕所问题。目前由政府、慈善团体、民间企业所搭建的这批简易屋,每户的坪数为8~12坪,2个房间,适合一般的小家庭。皆具备基本的卫生设备,包括水、电的供应、独立的卫浴设施、纱门、纱窗,社区中也有化粪池、水沟及公共广场的设计,符合基本的公共卫生需求。此外,利用军用大帐篷收容灾民。
对集中供水系统,应检查蓄水池是否破裂或有污水渗入,如遭受污染应抽干蓄水池,修补后洗刷洁淨,再予适当消毒,才可继续蓄水使用;或自行委请自来水事业单位辅导蓄水池(塔)清洗消毒。灾后因加氯量增加,若灾后水质浊度增高,宜煮沸后再饮用或暂时饮用包装水,以保障饮水安全。用水来源为井水、山泉水或河川池塘等者,应清除水井或水源地之污泥,并洗刷乾淨,必要时施以消毒,煮沸后才可饮用。在灾后水质浊度增高时,宜加强过滤(砂滤)或投以适量明矾(硫酸铝)充分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取其澄清液煮沸后再饮用,必要时可暂时饮用包装水,以保障饮水安全。
灾后防疫很重要的就是要提供充足的流动厕所,而且流动厕所必须跟灾民的生活区完全划分开来,严格要求灾民不能在非指定地点上厕所。另外,要立刻挖掘存放垃圾的坑洞,让民众集中把垃圾丢到指定的地点,以便集中防疫、填盖,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地震后引发细菌传染的主要途径有饮用水、蚊蝇、食物和尸体。所以,要在地震后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发生的可能性,至少应该采取以下七个方面的措施:寻找水源,检验水质,进行饮用水消毒;搞好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大力杀灭蚊蝇;做好尸体挖掘、搬运和掩埋中的卫生防护;搞好临时环境卫生;协助居民防暑;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在灾区空降无线电兵,并且命令空中预警机立即升空,在灾区通信系统受损时,在灾区上空中继无线个小时就由直升机机降到还无法回报灾情到台北的可疑地区,并且建立了联系通道,并且在几个小时后,整个野战通讯营就在灾区建立了临时无线通讯网,一直工作到所有受困灾区通信修复为止。
抽调岛内所有军团直辖的工作群、联兵旅直辖的工兵连赶赴灾区。抢修道路是所有救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只要抢通了道路,所有的医疗物资、饮用水、食物就可以进入灾区,灾区重伤的人可以马上送出,尸体也可以运离灾区以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建立了简易的直升机前进基地,有将近上百架参与救灾的直升机都部署到这里来,直升机不用飞回原基地加油维修,所有空军、陆军的地勤人员携带着维修器材与耗件直接部署到体育场,直升机由这里起飞,抵达灾区很近,争取了很多时效。
成立救援物资管制中心,所有要进入灾区的物资全送到那里,由救灾中心统一分配给军用卡车或直升机运送进入灾区。避免造成民间自愿参与救灾的车辆直接进入灾区,统一分配使用,增加效率,并避免抢劫等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另外,野战医院也是很重要的pg电子模拟器(试玩游戏)官方网站。军团所属的野战救护车虽然比不上正规的医院,但是能马上在缺乏医疗的灾区进行检伤分类,每一部救护型的悍马车就是一个小诊所。在现场搭建临时冷气的病房。
灾后政府重建的目标即是建构“健康小区”,配合整体小区营造及现代化的生活圈建设,将人文、健康、教育、产业、生态融合为一体,建构良好的健康、人文小区环境。在此环境中,有充分的文化、健康、休闲及永续学习活动,落实小区再造的理想。
“健康小区(城市)”可视为一种理念或目标,经过有目的的安排,促进小区居民的健康,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将健康意识纳入公共政策中。因此,“健康小区”是在多层次中不断进行的过程,视个人与小区为一整体,使城市中所有的次系统均以健康为主要的价值观,使小区向健康的方向永续经营。
灾后的重建工作必须从受灾地区最基层的小区作起。因为,受灾地区的小区居民最知道他们本身的状况,由小区推动的重建,才能最符合当地民众所需;也唯有当地民众的自主参与,花费漫长时间、庞大经费与人力的重建工作才能被持续推动,才能收到切实、合乎当地条件与需求的重建成果。在9.21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左右,多方参与完成的“重建纲要计划工作纲领”颁布,用于指导重建工作。
心理的重建很重要,灾后每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都需要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市场化更不行。所以只能是找社会工作者,招募大量的心理咨询医生进行心理干预,包括一些药物治疗,还要尽可能的让当地老百姓有一些文化娱乐的生活,有更多的报纸和书籍阅读。
针对灾后心理重建的需求和经验,专门编写了《灾后心理自助手册》,汇集了灾后心理干预专家、专业心理咨询师和众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心血智慧,以帮助每个人灾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并介绍合理实用的方法用于疏导和化解。
漫长的灾后心理社会复健的工作更是重建家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特别推荐目前在美国实施多年且颇具成效的“危机事件压力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 简称CISM)模式。
由于市区的大部分建筑都已经倒塌,考虑到余震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许多灾民不得不挤住在公路边的帐篷中,依靠政府的救助生活。灾民居住的帐篷都是由厚帆布制成的,每顶帐篷的内部面积大约8m
,多以家庭为单位安排住宿。政府为每顶帐篷编制号码,以便统计人口和分发人道救援物资。政府每天定量发放面包、饼干和瓶装水,保障每个灾民的生活所需,并避免不洁食品引起疾病的流行。巴姆的帐篷里没有孤儿,地震后的1800多名巴姆孤儿已被送到德黑兰等地,由伊朗福利机构组织统一收养。
政府搭建临时帐篷营地和简易屋供灾民居住,每个帐篷营地可容纳2万人。地震后,政府对建筑有了严格的管制,高度更不能超过10公尺,并且对建材的质量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伊朗政府在临时住房的搭建以及灾后住房重建方面缺乏经验,重建住房的重任往往落在灾民身上。由于是自己搭建住房,灾民都十分重视地基的稳固,并且选用轻质材料,住房楼板改用空心砖。并且许多房屋都只盖了一半,一楼完整,二楼以上部分只有钢筋向上挺立外露待建。
强震发生后,巴姆地震灾区的自来水供应一度中断。鉴于地震已经对城市水源产生污染,巴姆地震灾区的自来水系统被禁止使用,灾民饮水用矿泉水,通过供水车等获得干净的生活用水,对于防止疾病传播至关重要。
随着越来越多遇难者的尸体从废墟中被挖掘出来,为了避免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政府所有相关部门立即在灾区开展清洁工作,恢复灾区的卫生保障。那些来不及安葬或仍埋在废墟下已经开始的尸体,可能成为瘟疫的源头。由于时间紧迫,许多尸体已不能清洗处理,工作人员不停地喷洒消毒药剂以防止病菌扩散。为防止出现疫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建议人们戴上手套和面罩。在巴姆城南郊掩埋场,救援人员把裹着布、喷洒了消毒剂的尸包埋入用挖土机临时掘开的壕沟内,简陋的临时墓地就此成为许多不幸遇难者的安息之所。当局还将巴姆地区划分为12个区,每个区都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负责监控卫生状况和环境问题。
强震发生后,巴姆地震灾区的电力供应和通讯一度全部中断。震后第5天灾区的电力供应开始恢复,主要街道正常照明,而后逐步恢复生活社区的供电。紧急修复主要公共场所的电话亭,供灾民和从外地调来执勤的官兵使用。
巴姆市的两所医院已经在地震中坍塌,而其他医院一时也不足以应付大量的伤患,以至于许多伤者不得不被转移到附近的城镇进行治疗。巴姆市出于对这次大地震的恐惧和对余震的担忧,不少人已经出现精神问题。伊朗政府组织精神病专家前往灾区,对灾民进行心理治疗。
地震发生后,寻亲的居民蜂拥而至,拥挤混乱的人群造成了大规模的交通堵塞,使救援工作无法顺利展开。政府官员不得不呼吁人们留在家中等待政府公布救援结果,缓解了交通压力,使垃圾清理车和外省支援的免费公交车能够顺利通行。巴姆城区的加油站都已在地震中瘫痪,城郊的加油站免费供油,等候加油的汽车排成数十米的“长龙”。
由于市政府办公大楼在地震中被毁,救援小组不得不将总部设在广场上,指挥救援工作的进行。震后不久,巴姆开始出现偷窃和抢劫事件,目标包括救援卡车、投送的救援物资和商铺等。在治安秩序开始出现混乱迹象的时候,当地在街道上鸣枪示警以制止大规模抢掠的发生,同时在多处设立临时警局,维护社会治安。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根据灾民家庭成员的伤亡情况,向灾民发放救济抚恤金。2005年11月7日,巴基斯坦军方按有效证件或证明,按一名死者10万卢比(约合1700美元)的标准发放抚恤金。对于有多名成员死亡的家庭,抚恤金不设上限。抚恤金以支票形式发放,灾民可到巴基斯坦国民银行兑换现金,赔偿金将帮助灾民度过寒冷的冬季。地震发生后,巴基斯坦设立了总统救济基金,由巴基斯坦本国和各国捐赠的善款组成。
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巴基斯坦的多个后勤中心在冬季来临前已经送达足够的食品,只要灾民能够来到这些设在关键地区的后勤中心,就能得到食品。国际移徙组织几天当中分发了2000多套塑料布,在两天里紧急分发了1万多套英国捐助的冬季防雨雪的营地装备。
尽量让有亲缘关系的人住在一起,他们既能相互照料生活,又能在心理上相互慰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灾民聚居地设立临时教学设施,使受灾学生们感到生活正在恢复正常。
巴基斯坦的地震灾区重建计划拨款24亿美元帮助地震灾区重建60万栋房屋,保证每户灾民拥有一间400平方英尺(约36m
)的房屋。2005年10月24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灾民因为没有粮食和天气转冷,不得不逃出山区。联合国难民署把逃出山区的灾民安置在该署的难民营中。由于灾民人数众多,难民营非常拥挤。2005年12月28日,灾民们已经住进了临时篷屋,有床垫、毛毯和炉子,但即便如此,仍有一些灾民的帐篷不足以抵挡厚厚的积雪而倒塌,还有一些营地被水淹。
瓶装水可解燃眉之急,但由于受灾人口众多,瓶装水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应设法找到水源,并使用净水设备,确保饮用水的清洁。巴基斯坦军队向多个地点运送水,提供清洁水,不光是饮用水,而且还有干净的洗澡水。
将临时医疗站设置在灾民帐篷附近,避免灾民长距离四处走动,造成可能的疾病传播。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针对患病人群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治疗与宣传、教育相结合,避免引起恐慌。临时厕所挖得足够深,做好消毒工作。
统计计算发现,平均每名医护人员每天处理5名患者,可通过预测一支救援医疗队的医疗承受能力,为药品准备提供数量上的依据。
由于巴基斯坦冬季寒冷,需要让灾民们保持干燥和温暖,因为潮湿和寒冷会使灾民患病。地方卫生部门应加强对灾区疫情的监控与防治:立即组织人员开展调查,准确掌握水源污染情况,并立即对被污染的水源进行严格消毒。同时,还应坚持对灾民安置点定期进行药品消杀,确保生活用水和食品安全。做好宣传工作,教给灾区群众撒生石灰、不喝生水、多晒被子、帐篷内经常通风等办法,尽量避免人员生病;教育和组织学生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疫病发生和流行。
地震后巴拉考特镇及其周围地区供电、供水、通讯和公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遭到了毁灭性破坏。震后7天才初步恢复镇西部部分地区路灯供电,但严重受损的中心、东部和北部仍未供电,供水、通讯和公路交通仍处于瘫痪状态,穿越镇中心的公路经抢修后能勉强通车。
一座两跨钢混拱桥由于河岸滑坡和地震作用,使两岸桥墩均产生垂直沉降位移达1m以上、桥梁横向(相对桥墩向下游)移动约1.5m,震后车辆无法通行,经简单填土抢修几天后可勉强通车;另一座悬索木板式的人行桥梁,由于两岸桥墩的损坏而成为危桥,但在震后仍起着人员通行的作用。在天气转好的时候,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立刻清理道路。
根据地质专家的建议,巴基斯坦受灾较严重的巴拉考特镇不适合居住,政府决定异地重建。在房屋选址上,要征求专家意见。在个人住房方面,巴基斯坦采取的是政府补助、个人修建的办法,由专家提供几套抗震性能较强的房屋设计方案供灾民选择。房屋动工后的每个阶段都由专家把关,不合格的要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