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pg电子新规首日 北京馒头包子未现违禁加“明矾”昨起,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出调整,馒头、发糕等面制品(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不得添加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也就是俗称的“明矾”,而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
新规实行首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场随机购买5种馒头、5种包子样品,涉及菜市场、知名连锁餐饮及路边常见的杭州小笼包店等,都称是在7月1日当天制售的。通过北京智云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对包子、馒头中的铝含量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这10种馒头包子都未现铝含量超标,没有违禁添加“明矾”。
记者昨天在超市走访看到,袋装的馒头、包子,外包装标注的食品配料,可看到“酵母”、“老面”字样。
一家餐饮食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要发酵面制品,可使用酵母、老面、小苏打等等,都能替代过去的明矾。
“现在都不敢用泡打粉了,因为里面有明矾。”丰管路一家馒头摊主说,“我们用的就是老面。”吃起来会瓷实、有嚼头,就会有周边居民的回头客。用明矾如果加多了,人家一吃就尝得出来,“看着大却没嚼劲儿”。
按照新规,今后膨化食品中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不过,昨日市场上的反应还没那么迅速。
记者注意到,昨天几家超市里销售的膨化食品,比如袋装的薯条、虾条、土豆片、麦圈、爆米花等,生产日期都显示在7月1日之前,并没有见到标注生产日期为7月1日的最新膨化食品。当然,国家卫计委此前也表示,在今年7月1日前使用铝添加剂已生产出来的食品,可以继续销售到保质期结束。
这也意味着,消费者今后在选购膨化食品,尤其是给孩子食用时,可以先查看产品包装的生产日期,尽量优先选择在7月1日之后生产的膨化食品,避免铝风险。
实验过程:北京智云达技术工程师陈磊分别把样品编号,剪碎取样,加入试剂,进行超声提取、过滤等程序后,馒头、包子的10种样品液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浅褐色。最后把溶液倒入比色皿pg电子,放到仪器中读取铝含量。(实验结果见表格。)
10个样品中,有9个样品的铝含量值都在20mg/kg以内,来自庆丰包子铺丰益桥的猪肉大葱馅包子、眉州东坡酒楼丰台店的金银馒头铝含量最少。只有一家“杭州小笼包”的小笼包,铝含量25.2mg/kg。不过,这距离国家规定的100mg/kg铝限量值,还是相差较远。
既然不加“明矾”,为何馒头包子里仍带有少量铝呢?陈磊解释说,这主要是天然食物中本身带有少量铝,比如来自商家使用的面粉原材料、馅料等,只要不是人为添加即可。
昨日,一些媒体在解读含铝食品添加剂时称pg电子,油条也将禁用明矾。但记者发现,国家卫计委提到不得添加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指的是馒头、发糕等面制品,但又额外标注了“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表明油条油饼等并不在禁用范围内pg电子。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钟凯对此表示,油条油饼仍为“按照生产需要适量添加”,食品中的铝残留量依然是必须在100mg/kg标准限量内。
为何此次对馒头等面制品禁用明矾,却没有涉及油条油饼等油炸面制品呢?钟凯解释说,这是因为根据对我国居民铝膳食暴露评估结果,发现面粉及面制品是含铝食品添加剂摄入量主要来源,此外14岁以下儿童吃进去的铝主要来自膨化食品,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对标准进行相应修订,重点是控制面制品和膨化食品中铝的含量。
国家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马宁在此前“控铝促健康”开放日活动中介绍,JECFA(WHO/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制定了铝的“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为2毫克每公斤体重,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周吃进去120毫克铝不会导致铝的蓄积并引起健康损害。如果消费者吃进去的铝只是偶尔超过这个量,并非持续超出该水平,也不会影响健康。
据介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在2012年对食品中的铝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吃进去的铝按平均值算,是低于JECFA提出的铝“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参考值的。
此外,铝含量较高的食品包括海蜇、油条、油饼、粉条、麻花、馒头等。马宁提醒,保持均衡饮食,以免因偏食而摄入过多的铝。正确引导儿童的膳食,适量食用膨化食品;减少海蜇食用频次,食用前反复浸泡、清洗。(新京报记者 廖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