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pg电子模拟器(试玩游戏)官方网站拯救太湖进行时“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水下有红菱哪,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
30多年前,这首优美的苏南小曲展现了太湖的万顷碧波、烟雾茫然的景象。然而,近年来随着入湖污染物增加pg电子模拟器,这颗“江南明珠”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泽。2007年5月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更让人们担忧她的命运。如今,太湖水环境的治理效果如何?2011年5月中旬,本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常州、无锡、苏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
虽然每天都能从手机短信中知道太湖水质、蓝藻的最新状况,但是,张利民每个星期还是要亲自到无锡沙渚水源地查看一下。
张利民,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湖泊治理专家,对目前太湖的水质很是担心,“太湖藻型生境条件已经形成,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大面积聚集蓝藻的可能。”
“蓝藻是浅水型湖泊富营养化的必然结果。”张利民告诉记者,太湖是碟形湖泊,平均水深只有1.8米,自然换水周期长达300天。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与氮、磷的含量及氮磷含量的比率密切相关。
太湖流域涵盖上海市、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城市集中、人口密集。江苏太湖流创造了全国4.8%的GDP和4.4%的财政收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入湖污染物是导致湖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5月15日下午,江苏省分管环保的副省长徐鸣接受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采访时介绍说,目前已经出现两处蓝藻聚集区,一处9平方公里,一处12平方公里。
徐鸣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由于温度等气象水文条件影响,每年5月太湖开始出现蓝藻。去冬今春,太湖地区持续干旱少雨,降水同比减少约七成。今年太湖湖体平均水位只有2.8米,比2007年5月发生无锡蓝藻事件时的水位还要低。而且,今年5月份气温比常年略高。
据徐鸣介绍,2008年以来,太湖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水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蓝藻聚集面积和发生频次呈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太湖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从2007年的62.3下降到58.5,富营养化程度由中度改善为轻度。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劣Ⅴ类河流由2007年的9条减少到1条。
“太湖适宜蓝藻生长的环境已经形成,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天能够改变。”徐鸣说,目前,太湖的生态拐点还没有出现。从污染负荷来看,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总量。水环境治理进入相持阶段,稍一松懈,太湖水质就可能出现反复。
5月18日清晨,无锡蠡湖沿岸的开放式公园里,71岁的陈阿婆和小区的几位老姐妹晨练后坐在凉亭里歇脚聊天。
“2007年无锡水危机时,湖水散发着腥臭,家里自来水都是的。”陈阿婆清晰地记得当年的情景。
据徐鸣介绍,蠡湖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消除了湖体黑臭等问题,但水质只达到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他介绍说,2007年,无锡饮用水危机后,国务院明确提出要“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太湖蓝藻事件之前,沿太湖市县基本都是喝太湖水。目前,苏南大部分城市已建成长江、太湖“双源供水、双重保障”。此外,太湖地区所有水厂均已安装了溶解氧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测原厂水质,所有水厂均已安装了粉末活性炭等应急处理设备,推广自来水深度处理新技术。
5月18日下午,在无锡沙渚水源地,记者发现,取水口向湖心延伸了3公里。湖面上风生水起,略发黄的湖水翻起阵阵浪花。在太湖水源地实时监测平台上,实时监控系统显示着取水口湖水的氨氮、高锰酸钾、叶绿素A、PH值等指标。水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水质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监测系统可以立刻报警,相关人员就可以采取紧急措施。
在距离取水口百米附近有一处预处理工程。无锡太湖办主任顾岗告诉记者,取出来的太湖水在这里通过臭氧预处理+曝气/生物预处理工艺后,能先行降解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臭味物质,有效改善水质。
在无锡中桥水厂深度处理超滤膜车间,记者见到了被广泛用于制造纯净水的膜技术。水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膜技术具有较高的过滤精度,能高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和藻类等。运用膜技术处理一吨水大概增加0.2元~0.3元的成本。除了膜处理技术,水厂还运用了生物活性炭和臭氧的深度处理技术。
为改善太湖水质,2007年修订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太湖流域实行分级保护,划分为保护区。太湖流域市县区人民政府应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源,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5月18日下午,记者在沿着太湖大堤前往沙渚水源地的途中看到,一侧是太湖一望无际的湖水,湖边的芦苇随风荡漾,另一侧则是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巍然屹立的防护林守护着内侧一片片湿地,睡莲依依。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2007年以前,沿湖布满围网养殖,还有工厂,按照相关规定已经全部拆除或搬迁。
徐鸣满怀信心地说:“每年4月10日前后,江苏省政府就全面启动应急防控工作,加强日常监测预警,将通过打捞蓝藻、调水引流、加强供水能力保障等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
在无锡杨湾藻水分离站,记者看到,利用机械打捞上来的蓝藻浮在水面,经过处理可制成有机肥等。“打捞蓝藻一方面避免发生水体黑臭,另一方面也带走了水体中的氮和磷,实现了资源化利用,避免蓝藻堆积造成的二次污染。”无锡太湖办主任顾岗告诉记者,目前,无锡已建成7座藻水分离站。
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江苏省累计打捞203万吨蓝藻,建成8座固定式藻水分离站,形成日处理藻浆1万吨能力。
无锡湖滨路商业街,店铺林立。记者看到饭馆门前的排污口设置了一体化自动油水分离器,美发店前设置了不锈钢毛发收集井,洗车场设置了隔油沉砂池……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未进行雨污水管道彻底分流改造工程前,滨湖商业街店铺的雨污水管道错接、漏接现象较多,排水附属设置不到位,导致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和雨水一起直排入太湖。而现在所有的店面污水分门别类地预处理后进入污水管道。
无锡市常务副市长徐劼介绍,2008年,全市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6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日处理能力超过200万吨。
“2007年供水危机对无锡是重大的事情,带来了全市人民生态意识的觉醒。”徐劼说,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就决定对太湖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展了“零点行动”,但效果不太明显。
痛定思痛。为了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江苏省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采取了多种措施。治理太湖异常复杂,江苏省和政府从一开始就决定把治太工作确定在法律基础上,修改了于1996年制定实施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太湖流域内河网如织、湖泊棋布。江苏省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对15条主要入湖河流实行“双河长制”,分别由省政府领导、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省级层面的“河长”,地方层面的“河长”由各市、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共同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5月16日下午,在常州漕桥河小流域治理示范点,记者看到,河道两岸布满民居,河道里种有水葫芦等植物,略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
江苏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告诉记者,江苏15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总量污染负荷占太湖污染负荷的80%左右。漕桥河是其中污染最重、水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地跨宜兴市和常州武进区,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群众意见很大。2008年,时任江苏省常务副省长的赵克志担任“河长”,全力推进小流域治理,两年内成效显著,现在水质常年可达Ⅳ类。
在工业点源治理方面,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全面禁止化学制浆造纸等6类重污染项目,提高化工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并实施“三个不批”,即新建的化工集中区一律不批,集中区外的新扩建项目一律不批,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或长期不运行的集中区新改扩建项目一律不批。
最近几年,江苏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pg电子模拟器,累计关闭化工企业3361家,限制治理或停产整治1000多家,实施工业企业提标改造2000多家,开展强制性和资源性清洁生产审核近600家。
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江苏省已在环太湖1公里及主要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规定范围内取缔、关停和迁移畜禽养殖场1700多处,整治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517处。拆除围网养殖面积36万亩。
5月17日下午,在江苏宜兴张阳村玉女组,村道两旁绿树掩映,翠竹丛生,进入村庄,路面干净整洁。今年33岁的村民王海鹰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建成了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每家的污水经过三格式预处理,管道收集后再统一处理。”
徐鸣告诉记者,目前,江苏太湖地区所有的乡镇都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所有的乡村垃圾都纳入了运转处理系统,结合农村连片整治,现已建成2902个各种形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占省实施方案近期目标的88.9%。
2009年8月,总理视察太湖时指出,太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太湖治理的根本保证。
徐鸣介绍,江苏省出台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制》、《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并按新标准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六大重点行业实施提标改造,通过倒逼机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减排。
5月20日,在位于苏州古城东侧pg电子模拟器、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的展厅内,记者看到了多种生态环保设施和技术模型,如太阳能光电供电系统、屋面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等。
苏州市副市长高翠霞告诉记者,苏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目前第三产业已取代第二产业占据投资主导地位。
数据显示,常州逐年提高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2010年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34.6%提高到40%。2010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5%。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樊海宏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江苏省搞试点时,就不再考核GDP。“但是,传统的GDP观念可能在某些方面还会起作用,影响还会存在。”徐鸣不无忧虑地说。
“总体来看,太湖治理工作有所进展,但是不容乐观。”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说,目前太湖总氮指标虽然比2005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劣Ⅴ类,对照国家总体方案提出的治理目标,有较大差距。
对于太湖当前任务艰巨的总氮达标任务,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长叶建春认为,太湖西北部入湖河道的氮、磷营养盐浓度普遍偏高,需要在前期治理基础上,进一步消减入湖营养盐污染负荷,尤其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治理。
“此外,太湖治理不单是江苏一个省的事情。虽然太湖流域被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域,但是水是流动的,需要整个流域团结起来,共同治理。”叶建春说。
徐鸣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要求,协调太湖流域两省一市制定并执行相对统一的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准入政策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太湖流域鼓励、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业项目类别。
叶建春告诉记者,《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已经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查,并已报送国务院办公厅。《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借鉴了江苏省治理太湖的很多好做法,如将太湖流域分为保护区分类管理,条例中水污染防治的内容直接引用《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内容,要求环太湖5公里范围内禁止水上餐饮,禁止新扩建畜禽养殖场,禁止新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包括工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标准比江苏省的更严格。
今年51岁的徐鸣自幼喝着太湖水、在无锡长大,亲眼见证了太湖水质的变迁。“上个世纪70年代,太湖水随便用瓢舀起来加点明矾就能喝,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太湖的水质每十年下降一个等级。”徐鸣说。
当时徐鸣还不太相信那位专家的话,但这些年眼看着太湖蓝藻一天天的生长,他感觉这个判断是多么令人震撼。徐鸣说,“要延缓湖泊的生命周期,从根本上说,要改变经济增长、社会生活方式,停止对湖泊的侵犯,让湖泊休养生息。”
“太湖治理难不在于治理技术,而是我们对自然资源无限索取的贪婪之心。”徐鸣感叹道,我们曾经因为发展而在某种程度上牺牲的生态保护,今天要为生态环境牺牲一些经济、社会利益。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太湖周边乡村村民的生活生产状态,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徐鸣说,纺织、化工、冶金等传统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仍然相对偏高,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面广量大,且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理办法。入湖河流尤其是支浜污染问题也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入湖河流支浜水质仍为劣Ⅴ类或Ⅴ类,直接影响到相应河流的水质改善。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蓝藻本是一种无害细菌,生长于水体中,但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蓝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水华”,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损失。(本报记者 王春霞)